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是中美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赛通过竞赛形式为中美两国青年搭建了跨文化的共创平台,促进中美两国创客文化与生态建设,鼓励青年关注人类未来福祉并开展合作,对推动中美两国人文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办好 2024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大赛主题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探索气候变化、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食物系统、危机应对、公共卫生、健康福祉、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原型”。
二、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承办单位: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英特尔公司、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
厦门分赛区主办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厦门分赛区承办单位:厦门大学
厦门分赛区支持单位: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设立大赛组委会,负责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的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设立厦门分赛区评审工作组,负责厦门分赛区参赛项目的评审。组委会及评审工作组设在厦门大学。
三、 赛道设置
l 主赛道:所有满足参赛条件的团队均可报名主赛道,特别鼓励中美联合组队团队报名参赛。
l 职业院校分赛道:全部由职业院校学生组成的参赛团队可报名职业院校分赛道。职业院校分赛道单独评审,获奖名额单列。
l 大模型赛道:为因应当前AIGC的浪潮,本次厦门分赛区特设大模型赛道,专注于使用AIGC大模型工具为参赛选手赋能,进行创客创作。大模型赛道为主赛道的一部分,该赛道仅接受个人报名,录取后须全程到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参加厦门分赛区赛前线下训练营活动,在训练营中完成组队,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创意生成到作品原型制作的全过程并经评审后,进入分赛区主赛道与其他团队共同参赛,大模型分赛道作品若评审分数低于主赛道其他作品,则无获奖资格。
四、 参赛资格与竞赛要求
(一) 参赛资格
18-40周岁中国公民或美国公民、或在中国或美国获得永久合法居留权的个人(出生日期不早于 1984 年 6 月 1 日并且不晚于 2006年 6 月 1 日)。
(二) 参赛作品要求
1、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探索气候变化、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食物系统、危机应对、公共卫生、健康福祉、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原型”。今年将更强调数字化技术应用,鼓励参赛选手应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大赛注重创客精神,鼓励创新,参赛者项目的核心部分,须能体现出是来自团队或个人1年之内努力或共同努力的成果,并能清晰展示分赛区选拔赛48小时创客马拉松赛中团队或个人的工作量及进步,提交的作品须实现社会及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参赛作品须是在参加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之前和期间未经商业化、产品未量产及销售、未获得商业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等投资性的资助、奖励、借贷或股权性投资)、未获得政府政策性投资、未在往届大赛中进入过总决赛、未获得其他省级以上赛事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参赛作品须是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如涉及相关专利,参赛者须是第一作者),不能是依托于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已有的技术成果。如参赛作品直接或间接使用到相关专利或还未确权和公开技术成果,应获得专利权人或主管领导的书面授权。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组委会将对本赛区参赛作品进行严格的创新性检索,如发现不符合竞赛规则的作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3、参赛者需要完成设计并制作出基于开源软件或开源硬件平台的可演示的作品原型,且能够充分证明作品的主要工作量是由团队或个人可以完成的,且非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多年研究成果。作品原型应呈现为可实现社会创新或技术创新功能的硬件或软件。
(三) 知识产权要求
参赛者必须保证作品的原创性,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且符合中美两国的法律、法规。
五、 赛事安排
(一) 报名与作品提交
6月1日-6月30日8:00
报名分为团队报名及个人报名两种方式,提交截止时间均为6月30日23:59。参赛团队线上提交完整项目方案PPT及演示视频(不超过1分钟)。个人报名需提交个人简历及个人能力证明材料。
(二) 培训与宣讲
6月1日–7月12日
组委会将开设一系列的线上线下赛前培训课程进行创客训练。具体培训信息请查看分赛区比赛官网(http://maker.xmu.edu.cn)或关注厦门分赛区的微信公众号“厦大创客”。
(三) 分赛区初赛评审
7月1日-7月7日
l 团队报名:组委会对线上提交的项目方案进行初赛筛选,公布入围厦门分赛区选拔赛决赛团队名单(中美联合组队团队与职教赛道根据报名情况单列)。
l 个人报名:组委会对线上提交的个人报名材料进行筛选,根据专业及个人能力择优录取,公布入围厦门分赛区大模型分赛道线下训练营的人员名单。
(四) 大模型分赛道线下训练营
7月5日-7月12日
入选的个人参赛者在导师指导下,以AIGC大模型工具为辅助,组队进行作品创作。参赛者应全程参与训练营,无故缺勤的参赛者将视为退赛。
(五) 分赛区选拔赛
7月12日17:30-7月14日17:30(48小时)
进行线下48小时创客马拉松。
六、 大赛奖项
(一)主赛道
厦门分赛区主赛道选拔赛设置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总排名前五的团队及获得中美联合组队奖的队伍可入围全国总决赛。
l 一等奖:6-10项左右,其中前5名晋级总决赛,并预留1项给中美联合组队奖团队,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额不超过总参赛项目数5%且不少于晋级总决赛团队数);
l 二等奖:15名左右,不超过参赛项目总数10%,颁发获奖证书;
l 三等奖:不超过分赛区参赛项目总数20%,颁发获奖证书。
l 中美联合组队奖:1项(当中美选手联合组队团队数量大于5支或团队数量大于参赛报名团队总数10%以上时设立), 颁发获奖证书;
(二)职业院校分赛道
厦门分赛区职业院校分赛道奖项,依据报名团队数目及作品评分设置一等奖(不超过分赛道总参赛项目数5%)、 二等奖(不超过分赛道总参赛项目数10%)、 三等奖(不超过分赛道总参赛项目数20%),依据分赛道报名团队数量确定晋级总决赛团队数量;如参赛团队数少于 10 支的,无晋级总决赛名额,如参赛团队数为 10-29 支团队的,则有2 支团队晋级总决赛;如参赛团队数为 30 支及以上团队的,则有3 支团队晋级总决赛。
七、 分赛区评审规则
厦门分赛区选拔赛评审委员根据以下评分标准,结合参赛作品自身特点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百分制。
评选标准 | 参考评价 | 权衡 |
创新创意优势 | · 该作品是否基于能够针对相关的社会与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为解决该问题创造了新的机会? · 该作品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并有机会成为一个颠覆性的产品? · 该作品是否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影响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 作品是否是创客团队原创,而非已经商业化,而非专业公司或研究单位带有科研性质的产品原型? | 最高50分 |
作品的完整性 | · 该作品是否提供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否清晰和完整? · 该作品的原型是否表达了既定功能或服务,是否能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 最高30分 |
技术的合理性 | · 该作品的原型所选择的数字化技术方案可否满足其预期功能的实现? · 作品选择的技术是否能够在效率、功能、成本方面实现平衡? | 最高10分 |
作品应用前景 | · 该作品是否具有产品化可能性? · 作品是否具有产业领域的发展价值,能在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 该作品是否可以经过团队或个人短期完善后进行众筹或成为创业项目? | 最高10分 |
八、 比赛报名
参赛者可登录以下厦门赛区选拔赛官网(http: //maker.xmu.edu.cn/),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链接进行报名 。
九、 报名要求与说明
1、参赛者可以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报名参赛,通过登录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官方网站进行报名,依照个人参赛者或所在团队领队所在学校/单位的属地选择中国赛区或美国赛区参赛。
2、同一个项目只能选择一个分赛区进行报名,不得重复报名多个赛区,报名团队需慎重选择赛区。如发现同一项目同时报名多个赛区,大赛工作组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3、主赛道与职业院校分赛道仅能选择其一进行参赛。
4、报名职业院校分赛道的所有团队成员应均为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读学生。
5、以团队形式报名时,团队总人数不得超过5人(含领队),领队为团队的联系人和代表。
6、鼓励中、美两国选手联合组队。
7、分赛区选拔赛开始前,团队可替换一位或多位成员,领队不可更换。中美联合组队团队应始终保证中美成员的比例不变,否则将取消其获奖或晋级资格。
8、一名参赛者只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到一个项目之中。
9、每个参赛项目可至多有一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得再以领队或者成员身份参赛。
10、大模型赛道仅接收本科以上的参赛选手以个人身份进行报名,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仅报名大模型赛道的选手。若参赛选手同时报名了主赛道,仅当参赛者所在的团队未入围分赛区决赛时,才能录取本赛道。
11、大模型赛道训练营的参赛者须在7月5日~12日活动期间保证全勤线下参与活动。
12、参赛个人或团队需在报名时签署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参赛者声明,报名成功后则视为参赛个人或团队完全接受本大赛参赛者声明。
13、本比赛不收取报名费。
十、 其他事项
(一) 关于参赛作品具体的知识产权要求、奖项奖金和评审规则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参见大赛有关章程,由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组委会另行发布。
(二)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组委会对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的规则及相关事项拥有最终解释权。
(三) 赛事咨询。联系人:余老师,13235923632;邮件:maker@xmu.edu.cn
比赛咨询QQ群:2024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站赛
群号:530628167
厦门分赛区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厦大创客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组委会
二○二四年六月